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野神

《文灯》(野 神 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读后感
                                   (201049日)
    《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面世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县和邻近几个县市热爱诗歌、关注中国诗歌发展前景和命运的诗人、诗歌爱好者们,纷纷来电索书,并热切地盼望与我交流。现在本人所购,已经赠送一空。
    一本诗集,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少有的事情,让人欣慰,让人鼓舞,让人振奋。我想,也许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的面世,标志着中国诗歌在经历了百年的沉思和探索后,正式步入发展期;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萧条后,重新焕发生机;中国诗歌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沉沦后,再次高昂旋律。
    二,标志着中国诗歌继古典诗歌的辉煌后,在现代语境下的正式发轫;中国诗歌复兴大业帷幕的正式拉开。
    三,标志着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第一次系统地对诗歌——这一语言艺术的精华,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客观的总结和概括;同时,标志着中国诗歌史继《切韵》和四声二元化出现后唐诗革命的成功、《词林正韵》出现后宋词革命的成功、《中原音韵》出现后元曲革命的成功之后,在普通话和《中华十五韵》的基础上,第四次诗歌革命的正式开始。高歌韵律,吟颂中华,构建现代语境下的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诗体,将成为中国诗歌第四次革命的主旋律。
    本人得到书后,将它仔细研读了三遍,虽然学识有限,但仍然感觉其光芒四射,仍然感觉出其内在的力量,仍然感觉出其深远的意义,仍然感觉其对中国当下诗歌以及未来发展的标志性作用。尤其全书以“诗歌韵律理论”统贯全篇,纵横驰骋,集当今中国诗歌之精髓,领当今中国诗歌之风骚,开当今中国诗歌之新风,令人倍受鼓舞。
  在以“中国韵律诗歌开县教研基地”为核心的几个韵律诗歌教学点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我也深受启发,感觉民众对中国诗歌韵律的热爱和信心。现将个人对《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的感想写下来,与诗友们共勉。
  一、科学贡献
    1、对诗歌的科学定义
    《旗帜卷》第一次用科学的辨证的研究方法,找到了诗歌的本质属性,并根据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用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诗歌的概念,进而以此为标准,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诗歌,什么不是诗歌”,彻底解决了几千年来一直探讨而纷扰不定的诗学的根本问题。
    《旗帜卷》明确地指出:就文学体裁而言,诗歌是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2、对诗歌的科学分类
  《旗帜卷》继承吸收古今中外诗歌的研究成就,推陈出新,独辟蹊径,第一次全新地提出符合诗歌本质属性的分类,这就是:按照诗歌的韵体和律体所划分的“通韵齐言诗歌”、“通韵杂言诗歌”、“变韵齐言诗歌”和“变韵杂言诗歌”四种诗歌体式,是对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纵向体式横向之最基本分类。
    3、对诗歌本质属性的科学阐述
    《旗帜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全面阐述了诗歌本质属性的科学内涵。认为:“语言节奏的和谐性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本质属性”。
    二、旗帜特征
    1、全新分类,一目了然
    《旗帜卷》用大量的创作实践,按照全新的独特而科学的方法归纳分类,涵盖了古今诗歌的各种形式。且易学易记,有利于传承和推广。
    2、理论宏通,深入浅出
    《旗帜卷》以于进水、张兴泰、黄东等人扎实而细致的诗歌理论研究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诗歌韵律理论”体系,并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形式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承前启后,指引方向
    《旗帜卷》用科学的语言和辩证的思维,继承并吸纳了中国诗歌史以及外国诗歌史上一切合理的积极因素,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方向。
    4、扫除迷雾,引领诗坛
    《旗帜卷》用峭拔的严密的逻辑语言对诗歌的科学定义和论述,让人们认识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的诗歌,从而自觉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不再困惑迷茫。因此,《旗帜卷》所开拓和引领的诗歌必将成为时代的宠儿,必将引领当今中国诗坛,成为复兴中华诗歌的先锋。
    三、巨大作用
    1、指导作用
    由于进水、张兴泰、黄东等人所开创的“诗歌韵律理论”,与时俱进,观点鲜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旗帜性的作用。
    2、奠基作用
    “诗歌韵律理论”通过对诗歌的科学研究和系统阐述,解决了诗歌的本质属性,为诗歌创作指明方向,成为现在和未来诗歌大厦的理论基石。
    3、影响作用
    “诗歌韵律理论”对当今中国诗歌以及中国文学的影响必将是长久和深远的。
    四、重大意义
    “诗歌韵律理论”是一个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国诗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过去中国和外国诗歌的理论总结,是对未来诗歌理论的开拓,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不可抵挡的生命力,她必将引导中国诗歌走向正途、走向辉煌。我们有绝对理由相信,继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在神州大地上,又一个辉煌的诗歌时代即将来临。
   《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诗歌理论的成熟和完善,为中国彷徨一百多年来的诗歌创作找到了出路,为诗歌创作指明了方向,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大事,是里程碑。
    五、诗人使命
    作为诗歌爱好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宣传、践行、捍卫这个伟大的理论冲锋陷阵。因此,我们一定要高举诗歌韵律之旗帜,走诗歌韵律之道路,团结一切赞同诗歌韵律理论的人们,并身体力行地传教下一代,为中华诗歌的复兴而奋斗。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学好理论,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我为能认识这么多的诗歌韵律理论家、诗人而兴奋和自豪!
    朋友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理想呐喊,为我们的目标而奋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之意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娓娓道来,看似平淡,实则宏深。何也?意、气至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山有色,诗有颜,山色绚丽,诗色幽远;水有声,诗有音,水声如扣弦,诗音若天籁。花开终会谢,好诗千古传;鸟飞须有倦,诗思不可绝。物之有形,肉眼可触;诗之有形,灵心暗藏。诗词往往无具象,却有万象。何也?意、气使然也。
    诗词万千,意、气万千,因人、因时、因事之异,而意有殊,气有别也。现以诗仙诗圣为例,即可知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诗仙李太白虽狂放不羁,浪漫飘逸,豪情万丈,然亦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慨叹。“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圣杜甫持重老成,气郁深沉,在血与火、贫困与饥饿的怒吼和呐喊中,苦吟一生,亦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其作品被誉为“诗史”。二人被尊为诗仙诗圣,将唐朝诗歌推向顶峰,是两座绝妙的风景。但他们终归凡人,有七情六欲,亦以肉食、五谷杂粮而活。其诗因时因事而作,少年豪气,老而衰减。先看李白的“时人谓我恒殊调,见我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再如“扣剑悲吟空咄嗟,梁陈白骨乱如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再看杜工部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还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皆诗人在不同境况下心灵幽微的阐释或心灵火山的喷发,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写照或形象的描绘,无不反映了诗人气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意气所至,笔精墨妙,凝成千古神韵。二人被尊为诗仙诗圣,后人大说轩辕之分,实乃人生境遇不同,个性有殊,而文自有异也!李白之诗,吞吐天地,多得其天机;杜瘦之笔,涵蕴沉实,多享于精思。
    诗之形,目视之;诗之音,心聆之;诗之意,笔描之;诗之气,心智通达而生发之。气格不同,风神迥异。或豪放激越,或婉约清丽;或若高山深谷,或若一马平川,或旷达或沉实……但都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雄浑磅礴之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豪放俊逸之气;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冲淡闲适之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清幽苍古之气;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从容达观之气……如是种种。气可贯长虹,气可布江海,气可如氤氲,气可如幽兰……气充塞天地之间!
    何谓诗之意、气?意,境也。气,神也。境有虚实之分,实指万物之具象,虚乃诗境之意象。神有动静之别,动若大海之沧浪,静则“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若宝藏”。虚实兼备则厚,动静调和则灵。诗皆以具象而营意象,故境由心造,神因境生,诗之所谓也。若境像丰满,即文浅白而意远深,神自出焉。
    意、气何在?诗之所存,灵也;灵之所托,意也;而意之高深,气也。意备,佳构成;气足,妙语生。故作诗,意不可缺,气亦必足也。故作诗必修心,心,人之根本也;修心必修智,智,诗之所依也。惟心智纯正博宽,则万物之具象皆可为诗之意象。而心若纯正,气自足矣。则何憾妙语不生?
    稚子初窥学门,诵文如默经卷,燥烦难耐,然捧诗迎朝阳而读,因感其朗朗上口,乐而吟之。可不知其意境深远,故作诗直陈其象,虽灵机显露,率尔天真,亦多乏深意,余味不足,或索然无味。稍长,渐通人情,知识增长,心智渐开,灵性萌生,语若皎月,美语也。然意未深、气未足,乃因未觉悟也,识见深广未至也。及至识见深广,心神无惧,妙语如珠,此心智大开,意、气深厚所得也。
    野神有言:“诗如胎儿,初若蒙卵;及心智渐开,则灵性始发;待识见深广,便奇气横生。”野神又云:“诗,积学、意气之路也。务实积才学,才学开心智,心智启意气,意气生浪漫,浪漫赋诗情。故意气之源,务实浪漫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
                           (20111015日)
序:
    诗者,律动于文字之内,神游于天地之外也。而诗之灵,或钟某时、钟某境,或钟某情、钟某志,亦或钟某人、钟某章、钟某句、钟某字词,或钟聚于一,百世罕出,应机而生也。烂熳者,率真而灵动,厚积者,触之而薄发,或感某事,或感某物,触境情生,佳语激荡。期天地造化,灵性生发,天成妙语,乃为诗者之梦耳。惟夺天地造化之功,逾思慧不及之门,或道常人未闻之语,或抒人难寄之怀,或启人悟通之蒙,或明人大道之理。惟此诗句,方谓之灵诗也。
      混沌之始,天地元黄。万物浑成,各尽荣光。
      仓颉开蒙,羽笔清芳。炎黄文脉,上溯洪荒。
      诗经以降,百代馨香。灵也冥冥,晔晔潜藏。
      千年万年,几多疏狂。天覆地载,性灵几行?
      太白东坡,如醉如觞。发思幽古,孟德之章。
      泽东奇出,气凌无疆。王勃李贺,禀赋灵琅。
      稼轩吐剑,豪迈雄强。易安行吟,嘤嘤如凰。
      三变卓绝,存古铿锵。百千神童,积卷煌煌。
      诗心万载,呜呼我邦:长虹贯日,白云风江。
      雨雪雷电,措生毫芒。冰蟾桂月,珠露清霜。
      梅子绿竹,玉碗琼浆。兰庭菊石,野岭华堂。
      弱水青木,羁旅沧桑。物藏其美,人助其张。
      吾华悠悠,灵河汤汤。娥娥美态,袅袅舞裳。
      彼兮无思,灵自何方?千里之色,律动潇湘。
      万籁之声,无语高昂。百岁莫耽,灵出无常。
      神游清宇,摊破晓窗。日月星辰,如曜如昌。
      呜呼噫嘻!高山流水,地久天长。   

                             2011.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神谓赏诗四境【论赏诗七绝】
                            (2010116日)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诗三重境界:一重曰“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重曰“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三重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吾今谓赏诗又四境也:一曰读,二曰解,三曰品,四曰悟。读为访诗,解为友诗,品为亲诗,悟则灵之通汇也。故赏诗,贵悟不贵解。七绝以象之。
      读罢江河万古流,
      解环收获一金秋。
      品来皓月清风酒,
      悟到知音同上楼。
                             岁次庚寅孟冬上浣一日记

注:
      愚意之读、解、品、悟——
      读:初会其意,感其美也。
      解:直解其意,知其往来。
      品:深解其趣,洞之玄奥。
      悟:心弦共振,知音是也。
      能读——能解——能品——能悟(四重境界,写诗亦然。)
      只有真正悟了——才能真正去品——才能真正去解——才能真正读出味
  因此,悟乃最高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法自然,天真烂漫
                            (2010106日)
    “天真烂漫乃吾师”。自古以来,凡诗文大家或艺术大师莫不以自然为师而后丰腴,“师法自然”是也。此“自然”者,非懵懂之无知,乃识机而返璞也。
    凡人初生之时,脱离母体而得天地之气、采日月之精。气有升降开阖,精有清浊浮沉。升者为上,浊者为下,开者为阔,阖者为敛;上者为清,下者为浊,阔者为尊,敛者为严;清者为善,浊者为恶,尊者为灵,严者为智;浮者为虚妄,沉者为平实。故“人之初,性本善”,亦“性本恶”也;心固灵,亦固智也。善恶灵智,既得先天之赐,亦有后天之变,积善、积恶、启灵、开智之谓也。
    又婴儿初生,如日出月落,明暗交替之际,善恶并存。若启善根,则为善,乃自然也;若诱恶念,则为恶,亦自然也。自然而然,善恶固存,勿可逆也。善恶亦如阴阳,阴可以转阳,阳亦可转阴;善可以消恶,恶亦可以惑善。此亦自然也。善者寡欲,恶者贪妄。非至善莫得天真,非天真无以至善。善者取天真之纯,心灵清澈,明洁如镜,无妨无碍,故人人可窥,人人可亲。侧之,亦容人人,亦亲人人,亦鉴人人,故拥者众,自能成其大,此“得道多助”、“有容乃大”也。而恶者多生贪妄,心灵浑浑,人莫得见,亦难见人,故和者稀,亲者少,此“失道寡助”也。因之,善者文美而誉广,恶者文丑而孤独。
    灵、智固存,若得自然之善,则纯,纯则天真;天真者无邪,无邪者烂漫也。故诗心万象、天机流荡者,岂止岁月消磨之功,亦自然之造化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韵律诗歌学会会徽的基本思想构成
    2011110日傍晚,荣受于会长委托,野神于2011112日下午14:15分设计完成。原诗仙头像向左,于会长建议将诗仙头像向右,意向东方,寓意更加深刻。由开县“七星广告”唐国民先生亲自电脑制作。
      日月星辰,永恒辉光;韵律之声,和谐悠扬;
      春夏秋冬,热情歌唱;祖国版图,心中激荡;
      山岳长城,浩浩炎黄;诗仙豪吟,注目东方;
      大海扬帆,劈波斩浪;和平使者,飞向太阳。
                           2011112

附图——(另见封面彩图)(略)
                         颂中国韵律诗歌
                                野
                   海日伴潮生,金光耀紫星。
                   云心腾浩气,火浴九天明。
                         201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习字一得
                            (注:有的符号显示不出来。请原谅!)

  一则:
  我一无所成,但自幼酷爱文艺,尤勤于诗歌、书法,尚文约事丰、意境高远的古代诗格和流水行云、多变洒脱、厚道拙直的古朴书风。间或涉猎中外现代诗文,情动而作,往往于大自然有声有色的万象中和无音无韵的宇宙中自觉的聆听和触摸天籁的灵动,而发乎情域,恣肆奔泻,流动成歌。
  二则:
  我习书法始无师门,以小学课本中的铅印楷字为帖。后得上海出版社出版的《钢笔行书字帖》和邓散木老师的《钢笔楷书字帖》,方始规矩习之,渐有进步。而后求帖之心日甚,绞尽脑汁寻访历代名帖,几近痴迷。从颜、柳、欧、赵,至王羲之《兰亭集序》……遍读古今名帖,逐一揣摩习练至今,无论工作、学习、生活多么紧张,一有闲暇,总要耕耘这方净土,故略有所悟。叹始终未能窥得书法艺术的堂奥,实人生之悲哀也。
  三则:
  书法,是一门集众智的艺术,不孤立存在,故需特别注重字外功的修炼。自古以来,书画同源,人皆知之。而书法与诗歌也是密不可分的,无论何种情调的诗歌,通过感悟,都是提高书法艺术境界的良方。如:雄浑激昂的诗歌启示着古朴厚重、沉稳雄健的笔法;柔情清丽的诗歌使人联想到字字珠丽、娟秀端庄的楷书;热情奔放、明白晓畅的诗歌启示着行云流水、潇洒俊逸的行草;奇气横溢、波澜起伏的诗歌会使人勾勒出波诡云谲、层峦叠嶂的“毛体书法”……无不体现“诗书一脉”的内涵。因此,我喜欢朗读古诗文。
  四则:
  我还喜欢寄闲情于高山流水、蓝天白云,并将武术技击之道杂入。当代一著名书画家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嘉陵江不尽的淘声,注入了怀素的狂草,公孙大娘剑气的神韵,透进了张旭的霜毫,是雄浑的山、清澈的泉给了孙过庭美妙的启示,莽莽天宇,恢恢地轮,一切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当然也是画家创造的源泉。”我曾穷其心志去领略“公孙大娘剑器的神韵”,摸爬滚打于星月下的河床,迷上梁羽生《云海玉弓缘》、《冰川天女传》等武侠小说,沉醉于那魔幻般的“剑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它们拨亮了我书法艺术的一曦灵光。
  五则:
  笔具不拘,万木能书,大小不忌。百态千姿,法无定法,只姿态和给人的意象不同罢了。
  柔毫作书,饱满秀逸;
  硬毫挥动,气朗劲挺;
  枯笔起舞,飞白如练;
  秃笔蛇行,则虬枝龙爪;
  破笔为书,奇雄劲逸;
  破笔为画,狰狞绝险;
  浓墨行笔,圆润丰腴;
  淡墨濡之,如岚如烟。
  ……
  大如方丈,小如蝇头,十方世界,皆法自然。
  六则:
  古人云:“学我者只止于我也”。当博采众长,“温故而知新”,法度矩严,自然吐新,不可妄自开派而自封。
  七则:
  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非人书俱老,不言书老矣。人即老,书尚在襁褓也。
  八则:
  吾因书而爱诗,因诗而恋书,互为子母,不求闻达,但享意趣。
  九则:
  博爱胸襟广,少欲诗味长。诗出有韵,妙笔无心。
  十则:
  有时代特征,才有生命力。
  十一则:
  知足衣食,不知足的是学识。勤奋修身,得道顺其心。凡事不强取,顺其自然。
  十二则:
  在书法这块深厚古老的土壤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而一切文化、艺术和自然又是书法艺术的源泉,且往往以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所以,必须在不断习练字形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字外功的修养,修性、纳德、笃学,功到自然成。古人说:“书法,乃至宝也。古人得墨迹数行,时而习之,乃终身受益。”
  十三则:
  笔法为万体之源,中楷乃百书之基。
  十四则:
  雅出于俗。
  十五则:
  关于“书法写生”。书法是书家性灵的流露,显现书家的学识、素养。当代著名书画家、诗人范曾先生的一段话:“嘉陵江不尽的淘声,注入了怀素的狂草,公孙大娘剑气的神韵,透进了张旭的霜毫,是雄浑的山、清澈的泉给了孙过庭美妙的启示,莽莽天宇,恢恢地轮,一切有声有色的万象,都是书法家匠心的依据,创造的源泉,当然也是画家创造的源泉。”可知书法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何等密切。试看《笔陈图》:“‘一’,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丶’,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丿’,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丨’,万岁枯藤;‘?’,猛浪雷奔;‘?’,劲弩筋节”。再观《书谱》:“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笔有由。”这几段对书法的刻画和形容,是把书法与自然联系的最为深刻的论述。师法自然,是境界,是不变的法则。
  “书法写生”,词是新的,但对书家来说,内容并不陌生,一见便知。不过,把“书法写生”用于习字入门的孩童,却是一个新课题。“书法写生”,就是要让孩子们纯朴天真的心灵通过书法的语言去阅读大自然,用自然的博大和奇妙来启迪孩子书法艺术的灵智,并让这种感觉一直陪伴孩子每一个点划的练习,最终为达到书法之吞吐万象的至高境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成为书家的必经之路。2007520日)
  十六则:
  书法难易说(2008年元月19日)
  求狂放之易得,求精工而至难。
  求形易,求神难,求神易,求逸难。
  求守易,求变难,求变易,求立难。
  求怪易,求正难,求正易,求奇难。
  求放易,求雅难,求雅易,求萧散难。
  俗赏易,雅赏难,雅俗共赏难上难。
  雅俗共赏是艺术与实用完美结合之化境也。
  萧散为书法艺术至高境界,它是学识、素养、功力、性灵的高度统一而至的雅俗共赏。
  十七则:
  字要有“龙骨、虎气、松节、闺香”。
  龙骨:帝王风范,至刚至柔,坚定从容,绵里藏针;
  虎气:将帅之威,横扫千军,气壮山河,吞吐万象;
  松节:奇岩伟岸,端穆高古,郁老沉雄,苍劲浑朴;
  闺香:空谷芝兰,温润和美,梨花沐露,清雅静娴。
  十八则:
  笃学上进,天真烂漫,知书达理,书写快乐,美丽人生。
  十九则:
  取法乎上,兼容乎中,提炼乎下。
  二十则:
  书法之美众矣,或工巧娟秀,或朴茂端方,或生涩,或流便,或古淡,或新丽……各领风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法众美。然狂怪之书绝不可为,众美可循,一怪难收!
  二十一则:
  以爱人之心爱书,以爱书之理及人,则书美,心更美也。
  二十二则:
  书法是镜,折射性灵。
  二十三则:
  书写的乐趣是无穷的,她不仅仅是单纯的点划,简单的线条,而是可以藉此抒发情感的一方天空;她不单是黑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点线,而是色彩斑斓的鲜花,是七彩的虹!你一旦真正认识了她,幸福的生活就会锦上添花!
  二十四则:
  吾书虽不佳,然“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语),直抒胸臆,驰骋心野,超然物外,快哉之极!
  二十五则:
  笔法妙造自然,神采俊朗飞扬。
  二十六则:
  诗书合璧,启迪性灵。
  二十七则:
  传统,新奇,自然,博雅。
  二十八则:
  只习今人者,必难独立。
  二十九则:
  凭借风霜传古淡,透过斧痕探精微。
  三十则:
  在传统基础上,追求艺术的自由和解放。
  三十一则:
  桃李满天下,艳芳必奇枝,汲古纳时珍,自在有神思。
  三十二则:
  诗,是心灵的艺术。一切健康的艺术,都是启迪人性的灵。好的书法,其实就是一首首绝妙的诗。
  三十三则:
  诸书道存类,意象各有别。
  楷书如座钟,端然上位客。
  行书如独舞,张驰任咨嗟。
  草书如龙蛇,游奔凝奇绝。
  隶书如莽原,雄马惊阵列。
  篆书如虫鸟,万古皆不灭。
  妙法归自然,拂尘步天阶。
  三十四则:
  真正的书法家赋予线条和色彩以内涵和生命,而匠人只是纯粹的涂鸦。
  三十五则:
  静则雅生,动则气活。静心第一,动身第二。古人云:“静以修身”是也。善书者,以博学为上,通古今之变为道,经事谙事为据,静气为宗,次精于技,而达于四肢,通透百骸,诉诸笔墨,形于纸绢。观者察其心,乃谓之博雅。此非静不可以致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管见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人类艺术天地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文人墨客的雅好,是书法家毕生的追求,是人们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的流露和倾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感受着艺术对生命的拓展。”它载着素养、学识、情感、性灵,既是实用的工具,又是高雅的艺术,令人赏心悦目。因此,无数人乐此不疲。每个人对待它的观念不同,功力不同,又因时、因地、因环境、因性情的不同,就会赋予文字以万象。当今时代,这个万象尤其突出。但总归一点,“温故而知新”,凡对文字的艺术有较深认识的人,都会追本溯源。对我们来说,这个源就是历代碑帖。
  关于碑帖之学,争论日久,有人抑碑扬帖,有人抑帖扬碑,也有的主张碑帖并重。我支持后者。因碑学和帖学各有千秋,都是中国汉字书法的主要体现和传承,它们共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者,是孪生姊妹,是书学的脊梁。在学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对各种书体的临习,以掌握古人的笔法技巧,领悟其神韵,体会其精神内含。临帖时,一般主张“临帖贵似”,因为帖是人直接手书,最能体现其用笔、用墨的技巧,是笔墨所显现的真实。在临碑时,我不完全主张“临帖贵似”了,而是注重结体、气韵和神质,探寻其用笔之法,因为碑是书丹者写后,再经过匠人的加工,又加上时间的变化,以至有些改变和缺损,虽有风霜剥蚀的沧桑高古,但如果直接临出那风霜岁月的味道,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难免有画字之嫌,必显匠气。所以我主张“凭借风霜传古淡,透过斧痕探精微”(野神语),追求笔墨的原趣,注入岁月的沉积,力求在洒脱犀利的线条中杂糅一些历史的厚重,而不刻意为之。
  关于学古学今之论,我主张以古为法,以今为鉴。这不是说今人的字不好,说个偏颇的观点:其一,所谓大浪淘沙,古人的字是经历史沉淀下来的,而今人的字还有待历史的检验;其二,只学今人者,必难独立,可谓“桃李满天下,艳芳必奇枝。汲古纳时珍,自在有神思。”(野神语)。只有汲古纳今,博采众美,才有可能自出机杼,成一家面貌。
      “取法”问题,古人主张“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可谓至理。但愚以为,中、下流书法乃至平民书法中也有精微之处。不可否认,真正上乘的书法,其法之完备必胜于中、下流及平民书法。但如果仅仅“取法乎上”,必受桎梏。因为上乘的书法必是从“中、下”及至平民书法中提炼而成。它是大众书法的代表。所以,我主张“取法乎上,兼容乎中,提炼乎下。”
      至于书体,我各体皆喜。每一种书体,都是书家人格、学识、修养的凝聚,是其性灵的折射。我愿将其注入我生命的血液,以博爱的胸襟去接纳,以性情的释放而泄溢。吾书虽不佳,然“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语),直抒胸臆,驰骋心野。书法之美众矣,或工巧娟秀,或朴茂端方,或生涩,或流便,或古淡,或新丽……各领风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取法众美。然“狂怪之书绝不可为”,众美可循,一怪难收。以爱人之心爱书,以爱书之理及人,则书美,心更美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神草功图(图片发不上来,请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8 11: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野神草功图歌诀
                          《龙蛇童子功》
                         (200654日)

              草功图总诀歌
八字飞点流水鱼,鸭口十年小心中。
四链六波千般变,一个勤字筑彩虹。

                      草功图心法歌诀
四链缠不乱,六波有方圆。可连又可断,反顺兼浓淡。
大小任变幻,虚实粗细全。鸭口藏秘密,四点趣无边。
小心成大器,十里清江寒。笔正少用侧,正奇主次显。
藏多露要少,潭深不可见。异字本异形,美仑又美奂。
池中走蛟龙,用笔须大胆。功成凌空舞,龙蛇化万千。
代有才人出,不愧古人前。           
         
                      链波歌诀
四链六波七十二变,正反虚实浓淡方圆。
轻重渐变大小断连,翰墨飞天眼花缭乱。
(金琨艺校 辅导教学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4-3-19 13:13 , Processed in 0.03371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