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5|回复: 1

情系中华朝圣地,拼却残生铸诗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5 11: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3-12-8 15:10 编辑

情系中华朝圣地,拼却残生铸诗魂


       中华诗史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三千余年。期间,人文荟萃,诗品浩繁,珍品佳作叠出,实属举世仅见,真乃蔚为壮观。然而,这样一个泱泱诗国却没有诗园,致使历代诗魂至今还四处游荡······作为炎黄子孙,对于这一缺失不能不感到遗憾!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黄淮先生经过多年酝酿,形成了一个宏伟构想——建造一座集中华诗文化之大成的“中华诗园”。为此,曾两次给诗友丁元写信,并亲自到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著名诗人屠岸家造访······
       1994年“雅园诗会”在北京召开,黄淮先生这一构想受到了与会者热烈响应。会上令人鼓舞地提出“中华诗园”系列工程发起筹建的宏伟方案,并为建立中华诗园发出倡议。倡议中说:“筑诗塔重建中华诗国的形象,聚诗魂再创当代诗歌的辉煌。‘以诗开慧,以爱塑魂’则是贯通其间的主导精神。这个系列工程中还有中华诗塔与中华诗博物院等整套构想,它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宝库。这是另一种情系千秋的希望工程,其深远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相信这将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它必将引起海内外中华诗国传人的强烈反响,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
       这一倡议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热烈响应。一些知名人士贺敬之、臧克家、公木、艾青、屠岸、丁芒·····纷纷发表赞同意见,在“中华诗园发起人题签”上签名留念,并提出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一些诗人、艺术家聚会座谈,对“诗园”的构想、宗旨、设计、建造等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论证。诗坛泰斗臧克家欣然命笔,为诗园题写了园名。较早得知信息的北京顺义县和无锡市有关政府部门表示愿意拨地兴建。《文艺报》发了《一批诗人学者倡议建立中华诗塔》的专题报道。《人民日报》记者邹大毅做了专访,题为《且铸诗魂驻千秋》,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引起强烈反响。
      《人民日报》在《我谈“中华诗园”》编者按中说:“‘中华诗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工程,是民族文化的千秋大业。要真正实现它,将是一项浩繁工程。然而,我们不能畏葸不前,不能等待观望,历代诗人的民族魂,应当由我们这一代化为现实的圣坛,成为民族文化中一块瑰宝。只有全民族、海内外华人齐心协力,添砖加瓦,才能使它真正矗立在神州大地上,彪炳千秋,在世界文化建筑之中放射出瑰丽的光辉。”
      “雅园诗会”闭幕不久,公木老师在《致学会建雄、黄淮、张朔诸同志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中华诗园”的兴建“我觉得这是中华诗文化在现代再度辉煌的一个必然产物·····我们应当把它做为一个历史使命去为之奔走呼号,唤醒诗魂,还中华诗国公民一颗’诗心’。‘以诗开慧,以爱塑魂’,将促进对整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开拓与提高······再赠黄淮和你们,那就是‘既以生命作诗篇,也以诗篇为生命’。一个人活着,就那么几十年,顶多也就百十年吧,掐头去尾好时光则是屈指可数的,只有活出点诗情画意来,才算对得起生命。你们不但在大地建筑立体的诗篇,还创办了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再加上那个美丽的诗园,那座中华诗书画博物院和那座没有顶点的中华诗塔这一诗的建筑系列,我相信这个‘诗之梦,梦之诗’会在你们一代人手里实现的。如果,有机会我能到中华诗园中一游,则是生而无憾,死而无悔了。”
      会后,黄淮先生整理了一份《中华诗园(构想·讨论稿)》,有了比较完整的“中华诗园”蓝图。
      二十几年,黄淮先生怀抱这一志向,奔走游说,集思广益,广纳高见,广征同好。而今,已七十余岁,依然为此四处奔走。
      今年七月,黄淮老师电话告诉我,中华园址定在泰安小泰山。并来函问我:“你有没有可能早点来京,助我一把。”说实在的,能够为这千秋大业,万代丰碑尽力我感到非常荣幸,但又感到不安,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深恐辜负信任、托付之重。不过,话得说回来,我有一颗诗心,我对民族,对国家心永远是热的。更何况公木先生对我有知遇之恩(我的第一本诗集《霜子吟》就是他老人家为我作的序),黄淮老师对我有栽培之重(上世纪70年代就在《长春》文学月刊(原名《吉林文艺》发表我的诗作))于公于私我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知道,这不是他们的私事,但这毕竟是公木先生的遗愿,黄老师的志向,我怎能辜负啊!我虽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我定以黄老师为楷模,我必当尽心尽力,倾心中华诗园的建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铁肩担道义,焉能顾身!我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泰山是历代圣人、君王顶礼膜拜的圣地,“中华诗园”福祉在小泰山,这是得天独厚,适得其所,令人心驰神往。此乃顺天意,合民心,在国运。民族昌盛,国家兴隆,才有此举,吾辈生逢此时,幸甚哉!
       愿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同心同德,共铸中华民族诗魂!


                                                                                 2013年11月19日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7 15: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件:

我谈“中华诗园”(之一)



编者按 : 本报 1 月 14 日登载的《且铸诗魂驻千秋》一文,在国内诗歌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许多诗人、学者纷纷来信来稿,畅抒对"中华诗园"的热烈支持和由衷赞美,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一些诗人艺术家还聚会座谈,对“诗园”的构想、宗旨、设计、建造等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论证。我国诗坛泰斗臧克家先生欣然命笔,为"诗园" 写了园名;我国著名油画艺术家侯一民先生称"中华诗园"将是我国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极高的一处园林,并愿为之奉献力量。有的报刊还准备转载这篇专访。较早得知讯息的北京顺义县和无锡市有关政府部门对这个项目给予了热诚均关注,表示愿意拨地兴建"中华诗园"。

"中华诗园"这一构思引起社会共鸣,表明了中华儿女对保护、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渴求。

"中华诗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工程,是民族文化的千秋大业。要真正实现它,将是一项浩繁的工程。然而,我们不能畏葸不前,不能等待观望,历代诗人的民族魂,应当由我们这一代人化为现实的圣坛,成为民族文化中一块瑰宝。只有全民族、海内外华人齐心协力、添砖加瓦,才能使它真正矗立在神州大地上,彪炳千秋,在世界文化建筑之中,放射出瑰丽的光辉。本报将分期摘要刊出部分来信来稿,以使大家更深入了解这一工程的意义。



贺敬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著名诗人):"中华诗园"的构想,非常好,充满诗意。我很赞同,也很赞成。其中所提出那幅蓝图,的确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特别是"中华诗塔"的构思,确属个诗的灵感的升华与诗意的创造。我们常说什么"都有一颗中国心",其实那是一颗"诗心",而每一颗"中国心"上都有一根诗之弦。这个构想,真的拨动了这根诗弦,它引起的共振、共鸣一定会是强烈的,持久的与普遍的。因而,我相信,诗中对 " 天才的设计师 "," 不朽的奠基者 " 的呼唤绝不会落空。因此,我觉得,应当由此发端,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重大课题,发起建设"中华诗园"的倡议,开展一次振兴诗运的大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先是通过大众传媒手段,宣传开去。如能把这个 " 传播 "过程,当成一次 " 诗文化的教育 " 过程来搞,那意义就更大了。至于 " 中华诗园 " 选址何处,资金何来,那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觉得,选址在哪里,哪里就会感到格外荣幸。



公木 ( 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名誉会长、诗人 ): 关于建立中华诗塔、中华诗园的构想,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业。那篇题为《且铸诗魂驻千秋》的专访,生动而洋尽地叙述了这一构想的发生历程,它源于诗人的灵感,诗的梦想,它结晶于集体的智慧,也可以说是"以诗开慧"的一个成果吧。从专访的标题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创举的深远意义和历史价值。它远非当前那些形形色色的以娱乐和营利为目的的各种旅游文化设施可比的。这一宏伟的构想,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不是一代人能完善起来的。然而,它总要有人敢于构想出来,有人设计出来,有人为它打下基础,有人开始为它的实现而奋斗。我觉得这是中华诗文化走向现代再度辉煌的一个必然产物。我们应当把它做为一个历史使命去为之奔走呼号,唤醒诗魂,还中华诗国公民一颗"诗心 "。"以诗开慧,以爱塑魂",将促进整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开拓与提高。



屠岸 ( 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诗人): 这是一个宏伟的方案,包括中华诗园、中华诗塔和中华诗书画博物院三个部分。其宗旨是以中华诗文化为倡导,结合与诗文化有联系的文、书、画等艺术门类,创造一处高层次当代人文景观。黄淮曾亲临我家,对我畅谈了中华诗园的构思。他说:"中国是一个诗歌古国,中国心是一颗诗心,民族魂是一缕诗魂。我们的目的是重塑中华诗国的形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对他的想法深表赞同。

十年前我出访英国时,特意到伦敦西敏寺南耳堂"诗人角"去作了一次闪电式的访问。在这里我见到了英国历代著名诗人和作家的墓葬和纪念物。英国文学史上的天才们几乎都有纪念物安放在这里。有的是全身像,如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有的是半身像,如弥尔顿;有的是刻上姓名的圆石板,如雪菜;有的是墓和墓板,如罗伯特·布朗宁。我还曾想过:中国的诗史比英国悠久得多,为什么我们不可以有我们的"诗人角",把历代诗人的纪念物集中在这块圣地上,让后人来凭吊,给后代以教育,以发扬我国源远流长的,灿烂的文化传统呢?

我要说,这既是中国诗人们和诗爱好者们共同梦想的蓝图,也是黄淮心中酝酿的产物。当然,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还需要海内外各界人士多方面的、长期的关心、支持,鼎力相助,共襄义举。我这里赋诗四句,以表达我的愿望:中华诗国三千载,诗泽悠长大路开。诗教弘扬吾辈事,诗园诗塔梦中来!



石祥 ( 著名歌词作家 ):"中华诗园"的构想,是惠及千秋、功载万代的一幅宏伟蓝图,要实现她需要炎黄子孙共同描绘。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一条古老文明的根,一朵永不凋谢的花。世界的文化瑰宝有古长城、金字塔……也应该有诗之园、诗之塔。"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也应该"用我们的诗魂筑起我们诗的长城"。

兴建"中华诗园",工程庞大,工作繁杂。"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的方法,重要的是看如何去行动、怎样抓落实。我想可否一点一点地搞,先一诗一人、一步一步地建,如一砖一石、一花一木地逐步成园。可分别建诗库、诗人屋、诗碑林、诗画廊等,也可分年代、地域、民族、行业来搞。有条件,有可能的先建起来;有困难,待研究的慢慢补建。

共建"中华诗园",要有广泛的群众性,大众的事大众自己办,诗人的事贵在参与。因为建诗园耗资很大,诗人们可否献出自己的诗集、手迹等资料和珍品,作为诗塔的基石,其它再想法集资,逐步完善。

【原载 95 年 4 月 29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邹大毅】



             我谈“中华诗园”(之二)





何火任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我深深感到,黄淮先生关于"中华诗园"的构想,这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是一首极富创造性的引人入胜的"诗篇"。应该说,这一在诗人脑海中浮升的"灵感"已经变为"中华诗史的微缩景观"的设计"雏形"。我深信,在泱泱诗国的中华大地上,在勤劳智慧的炎黄子孙的手中,这一美丽而恢宏的构想定会变成一个动人心魄的"实体"凸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诗魂、国魂、民族魂的重塑和形象再现,是彪炳千秋、福及万代的善举。



刘征 (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 泱泱大风的中华诗国,诗,早该有自已的家园了。建立中华诗园的倡议如同春风吹遍四方。中华诗园,应是诗人自己的园地。海内外诗人可以在此谈诗雅集,一觞一啄; 可以在此屏尘小憩,坐花赏月;也可以在此潜心创作,斗酒百篇。中华诗园,应是弘扬诗歌的课堂。几千年中华诗史上的许多大诗人跻身于世界文学巨匠之林毫无愧色,他们的凌云绝唱乃至高尚人格,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强劲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诗园应把他们请进去,树立他们的雕像,刊刻他们的诗作,配以高水平的书画,来访者涵泳其中,会自然得到陶冶。

    中华诗园,应是一处气韵迷人、情趣高尚的文化旅游景点。一切游人到此都可以游目张怀,不染半点俗尘,自可身心俱泰。这是我的诗园的梦。了解建立中华诗园的倡议,我的幻想已经不那么虚幻了。所建虽为小园,实是树立一块可与岱华比高的中华文化的丰碑。我相信,一切爱民族、爱国家、爱诗歌的华人,都愿意为之添砖加瓦。

丁芒 ( 江苏文艺出版社编审 ):真是好大的气魄: 睥睨千古的历史感,囊括河山的现实观,壮阔的胸怀,雄伟的胆略,凝结而成的一个发光的理想晶体,就要在中华诗国的土地上诞生了!

    好伟大好瑰丽的梦啊!也许五千年古国,千千万万的诗人,都曾暗暗地叹着气,把这梦搂在怀里、闷在心底,没有胆量倾吐,没有气魄放言。

也许雄视一代的诗豪,潇洒一生的墨客,尽管有奔雷放电的气势,腕下有风云激荡的雄姿,都曾在这个梦境面前,屏声敛气,趔趄不前,顾虑力不从心,顾虑天不假年,宁放歌以尽余生,不敢作此生命的许诺。

    唯有黄淮,这位来自吉林的诗人,发出了这一声惊天动地、震撼历史的巨晌!

现在,翅羽收敛,飞翔的梦已经翩然降落在北京。"中华诗园" 已经揭开了重重纱纬,人们已经看到它霞光四射的圣洁的光圈。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使海内外华语诗人骇然惊顾,溅起了彻天的欢呼。对于这座中华诗文化景观的精品公园、博物馆、宝库,古老诗国的庄严的丰碑、宏伟的塑像,我浅陋的颂辞已是如此暗淡无力。只能在它奠基之际,把我深深的慨叹,殷切的祝愿,用沸热的感情,锻烧成一块小砖埋入地下。因为这里是我们民族千百万古今诗人的埋魂之处,也是我的埋魂之处。

【原载 95 年 5 月 6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高常筠】



            我谈“中华诗园”(之三)



胡建雄 ( 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会长 ): 这个构想,实际上是"萌生于诗的灵感,而结晶于集体智慧 "的一个蓝图。"中华诗园"是以中华诗文化为主线贯穿的一处综合性高层次的人文景观。宗旨在于"重塑中华诗国的形象,再创当代诗歌的辉煌"。这是一项情系千秋、功在当代的希望工程。我们相信,"中华诗园"的倡议必将引起海内外中华诗国传人的热烈反响,产生巨大的精神凝聚力。



明秋水 ( 台湾著名诗人 ):照愚初步的想法, “中华诗园”应以诗博物馆的性质、诗创作资科馆的性质、诗人行谊模型馆的性质、诗 ( 从古到今 ) 歌朗诵与教学馆的性质、诗人骨灰陈列馆 ( 配合实物与著作 ) …… 5 种性质的综合体现为最高原则,走动静合一的康庄大道。



蓝曼 ( 著名诗人):实现这个构想的路上,无疑还会有不少坎坷。只要群策群力地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的。



张同吾(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我希望诗歌园林不仅展示古代诗歌的辉煌,而且能表现现代的成就,因为我们不仅有屈原、李白、杜甫这些光华四射的伟大诗人,还有艾青、臧克家、贺敬之这些享誉世界的卓越诗人。应把诗人纪念馆办成中国诗歌的全景系列。它的美学意义是营造高雅文化,这是对急功近利、世俗污浊的庄严的挑战,表现出一个民族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桑恒昌(《黄河诗报》主编 ):"中华诗园"的构想很完善,只是弄起来耗资太多,需要多方努力筹措。能为此园层一点力,是一种荣耀。越想越觉得兄走此路太对了。本刊下期先转载此文 (指《且铸诗魂驻千秋》一文),以期引起广泛关注。



丁国成(《诗刊》杂志副主编、编审 ): 中国向以"诗国"著称于世,既是诗的悠悠古国,又是诗的泱泱大国。诗史之久,诗人之众,诗作之多,诗艺之高,世所仅见,难以匹敌。遗憾的是,千百年来,诗一直锁在书斋文库之中,而与广大的平民百姓太缺乏机缘。这同诗国极不相称。倘能实现"中华诗园"的构想,那么,诗就可以从文字化为形象,从平面化为立体,从可读可想化为可触可摸,诗也就能由少数人把玩的馆藏古董,变成全人类皆可领略的世上奇观。

   "中华诗园"绝非一般的园林建筑,也不是普通的游乐场所,而是独具风采的艺术殿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它展现的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诗歌传统和富于魔力的东方精神文明。历代诗圣、诗仙、诗鬼、诗魔在这里一展雄姿;千年的诗魂、诗艺、诗风、诗潮在这里重现光辉。它将以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界华人和各国人民,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爱国精神,必定有着其它园林包括古代建筑所无法起到的巨大社会作用;同时,我相信,从长远观点看,它也会给投资者、建造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传之不朽的伟业,造福子孙后代的盛举!

我辈愿意大声疾呼:肯于投资的有识之士,您在哪里?"中华诗园"需要您! 精于设计的技艺天才,您在哪里?中华民族需要您!乐于奉献的建筑大师,您在哪里?人类文明需要您!

【 原载 95 年 5 月 1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邹大毅】



             我谈“中华诗园” (之四)



胡忠元( 教授、著名画家 ):《且铸诗魂驻千秋》读后,使我心潮激荡,感慨万千,夜不能寐!与此同时,我的亲友、战友、诗友、画友、书友、影友以及文艺界的众多知友读过"且铸"之后,无不和我一样感慨无限! 异口同声地发出"‘中华诗园’的诗国丰碑应快马加鞭,早日矗立在神州大地"的呼唤。这是一项宏伟、庞大、辉煌的系统工程,一旦建成,它将像"秦兵马俑"、"万里长城"一样,成为今日中华最伟大的人文景观,为全世界所瞩目。我作为书画家愿向"中华诗园"奉献一批书画精品,为诗国丰碑添砖加瓦。

古人云:"众志成城"。"中华诗园"的建成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它需要国内外有志于斯的仁人志士、名流贤达、爱国侨胞同心协力方能完成。一切热爱祖国的炎黄子孙,要牢牢把握住有利的历史机遇,通过诗国丰碑的构建,掀起"中华文艺复兴"、"东方文艺复兴"热潮。果能如此,则民族幸矣,中华幸矣!

张学曾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非常高兴"中华诗园"的构想面世。自古以来,诗人成千上万,诗篇不计其数。如果能为他们建一座不封顶的诗塔,功德大焉!而且对宣扬中华文化、诗文化的作用,无法估量。衷心祝愿这件千秋大业能在您的手里完成。有志者,事竟成。

蔡清富 (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宏伟工程,它将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独特的贡献。我表示完全支持。我提出三点建议,似可作为"中华诗园"建设的先期工作。第一,有组织、有计划地编选一套"中华诗园"丛书。它包括历代诗选、断代诗选、作家专集或合集等。第二,通过音像手段,广为宣传。第三,在有关纪念地建立诗词碑林。我相信,经过日积月累的工作,诱人的"中华诗园"构想,定会水到渠成地得以实现。

姚少华( 著名画家 ): 对"中华诗园"的构想,中华诗书画博物院的倡议表示极高热情,由衷地赞同,并愿以自己全副"精气神"投入,让笔下的每条象征民族阳刚之气的虎,成为“中华诗园"的守护神。如果,"中华诗园”这一千秋工程,能踞在二十一世纪的钟声敲响的时刻落成开门,那才是最激动人心的理想时刻。那时,"中华诗园"大门一开,两个世纪的人类之间的心灵便沟通了。北京圆明园旧址是一块历史的伤疤,是中华民族国耻的记录。如果真的能够把"中华诗园"修在那里,就是在疤痕上栽朵国花,就可以变国耻为国光,为国荣。其深远意义与现实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中华诗园"的建设,将是中华诗国的精髓一一诗文化再度辉煌的象征与开始。

不但自己愿意参与,而且还要团结更多的书朋画友共同投身到这项千秋伟业中,做一个无愧于跨世纪的人。

吴开晋 ( 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且铸诗魂驻千秋》感慨万千,令人振奋。新时期以来,各种园林、各种仿古宫殿和大大小小的商业城不断出现在神州大地。但是,关于文学艺术方面的建筑群,除现代文学馆外,尚无他见。诗人黄淮提出一个建立"中华诗园"的构想,实在是一件可行的大好事。我国是一个诗的大国,诗歌创作,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也有好几千年了。五四新诗,出现了众多的大诗人和名作,不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是对世界文化宝库的巨大贡献。新时期伊始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各种诗歌流派色彩纷呈,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这种局面,是五四以后所仅有的,而且有过之无不及。从诗人队伍看:既有五四以后成名的老诗人,又有从四十年代和建国后成长起来的一批骨干诗人,都可成为"中华诗园"的居民和人们的研究对象。如果在"中华诗园"内分别为之建馆,将对促进今后的诗歌创作和研究大有裨益,这将是诗界的幸事!

但是,在商品大潮冲击下,俗文学蓬勃崛起( 俗文学中良莠不齐)。雅文学相对地受到了冲击,诗歌自不例外。如果"中华诗园"的构想能够实现,在社会各阶层 ( 特别是文化领导部门 ) 的支技下能建立起来,这不但对当前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有志者,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中华诗园"有一天得以建成,它不但可以珍藏历代的优秀诗歌作品, 促进人们对诗歌遗产的深入研究,而且可以使当代诗人、诗评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并可以和外国的诗人评论家切磋诗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中华诗园"的构想是大胆的,也是美好的,作为一名诗人和诗歌研究者,我盼望它早日矗立在中华大地上, 让诗神在华夏永驻。



编后:"火树银花不夜天"诗人兴会更无前"。我们的"诗人笔会"虽然没有璀灿的火树、烂漫的银花,但却闪烁着灵感的火花、睿智的光芒。10多位著名的诗人、专家、学者、艺术家 ( 还有更多的 ) 就"中华诗园" 的构想畅抒胸臆,激扬文字,慷慨陈词,颇有"壮怀激烈"之感。这说明,"中华诗园"的构想,是众望所归,也是势所必然。我们试图通过这一笔会,触发国人灵感,激发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共塑民族魂魄。

到本期〈社会广角 〉,"诗人笔会"告一段落,但这又意味着对“中华诗园”研讨、建议和策划、实施,在新的更实际的领域里开始了。我们希望国内外华夏子孙,戳力同心,共襄义举,早日筑成中华民族"诗的长城"!

【原载 95 年 5 月 19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责任编辑高常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4-3-29 13:09 , Processed in 0.0352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