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8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羊《对仗八成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0 16:3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4-4-12 15:52 编辑

三羊《对仗八成法》


第一章《对仗八成法》导语

    对联的一切,一切的对联。一切切在“对立统一”中,一切切在“辩证逻辑”间。对联,是语修逻对立统一的格律文体。对句,是形音义对立统一的两行汉字。

    汉语文字的对仗艺术手法,可谓“惊天地驰名中外,泣鬼神享誉古今”。文词优美精简,语句匀称美观,声调抑扬交错,节奏顿挫回环。它不仅能够将“汉字形音义的视觉美、听觉美、知觉美”淋漓尽致的发挥,并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独有的对仗艺术,是中国诗词曲赋的贵州茅台酒和西湖龙井茶;外国没有的对联体裁,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珠穆朗玛峰和埃及金字塔。

    对仗是辩证艺术,对仗是哲学手法,对仗是汉语文字的辩证哲学的艺术手法。对句,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两行文字;对句,是对仗艺术手法的语言形式。对联,是由“对”仗文字“联”成的语言文学。对联是语言文学,对联是文字艺术。对联的语言文学,闪耀着文字艺术;对联的文字艺术,丰富着语言文学。

    对联的“对”,就是个性相异的“对”;对联的“联”,就是共性相同的“联”。对联,既是“一分为二”,又是“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分”,就是将“一”分解,探索“二”的个性的“相异”;“合二为一”就是将“二”合并,追求“一”的共性的“相同”。对联理论的本质,就是对仗理论。对仗理论的宗旨就是:通过“分解与合并”的哲学手段,诠释“对立与统一”的辩证艺术,理清“个性与共性”的内外因果,建立“写作与欣赏”的系统根据。对联的“对”,是多种方面、多种层次、多种因素、多种样式的“对”;对联的“联”,是多种方面、多种层次、多种因素、多种样式的“联”。

    对仗的多方面,主要指字形的偏旁部首,字音的双声和叠韵诸方面。 对仗的多层次,主要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流节奏的层次性。对仗的多因素,鸟对鸟、鸟对花、具象词对抽象词、名词对动词等。对仗的多样式,玻璃、笔划、五行、干支、同音异字、同字异音等。对联的“对”,犹如分数的分母;对联的“联”,好比分数的分子。分子越大,分数值就越大;分数值就越大,联质就越严紧;联质越严紧,联味就越浓。

    矛盾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矛盾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对联的相对是相联中的相对,对联的相联是相对中的相联。对联的相异是相同中的相异,对联的相同是相异中的相同。对联的相隔是相关中的相隔,对联的相关是相隔中的相关。

    对仗的上句与下句,是内容对立和形式统一关系。从内容来说,对联的上句与下句之间,是相隔的对立关系。从形式来说,是词性相同的统一关系。内容的不对立、不相隔,就不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内容的不对立、不相隔,就不是两个事物。上下句与题目的内容,是统一关系,是相关不相隔的统一关系。上句与下句的内容,是对立关系,是相隔不相关的对立关系。所以说,对仗的上句与下句,是内容的相隔相离(对立),形式的相关相联(统一)。【形式对举,意义关联】,是极其错误的说法。诚然,将内容相关,理解成上下句与题目的关系,内容相关则是正确的。将内容相关,理解成上句与下句的关系,内容相关就是错误的。实际上从法律《联律通则》和但书《联律通则解读》来看,其内容相关的参照物是上句与下句,而不是上下句与题目。


第二章《对仗八成法》内容

①字数相等;②词性相同;③逻辑相符;④对类相从;
⑤声律相合;⑥节奏相融;⑦修辞相关;⑧气势相承。

①字句相等
    字数相等的指称对象,不是上下相互对应的两个句子,而是上下两句之间的一一对应的两个对仗部分。具体说来,也就是上下两个句子的【主谓宾】或【主谓宾定状补】的字数相等。两个句法成分的【结】合顺序相等、【构】成字数相等。两个句子一一对应的句法成分的字数相等,必定导致两个句子字数的相等。但是,两个句子字数的相等,不定两个句子句法成分的字数也相等。譬如,“三羊啃草;马踩山花”。


②词性相同
    词类,是词汇学术语;词性是语法学术语。词性相同的“词性”,是“词语的语法性质”的简称,“语法性质”,就是语法功能或语法性能,它与词类无关。词性,是早先语言学家企图用【名词·动词·形词·副词】,代替【主宾·谓语·定语·状补】。“词类活用”和“凡是作*语的,看成*词”的说法,就是词汇术语代替语法术语。在对仗理论中,词性与词类的互用,势必造成逻辑上的混乱。有好事者专钻混用的空隙,借以打击王力的对仗理论。词性与词类分用法举例:

【例1】
上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下句: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天下”的对仗,我们称作“词类不同”、“词性相同”的对仗。词类是一个恒量,词性是一个变量。“读书、天下”的词类是不变的。因其恒量,词典可以标注。“读书、天下”的词性是可变的,因其变量,词典难以标注。词性的判断要到具体语境里辨析。依句辨品,辨别是词性,而不是词类。再如,“葡萄爬上葡萄架”,名词词类的葡萄,前葡萄是名词性,后葡萄是形词性。


③逻辑相符
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例3】
上句: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句:艺海无涯苦作舟
径,作“小路”解,疑似合掌。作“方法”解,则是抽象名词,与具体名词相远。词语的虚实字类不同,修辞的关联欠缺。假令改为“轿”或“马”,因都是代步的载体,相比要略好一些。径,疑为【胫】之误。
【例4】
上句: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下句:切瓜分块,横七刀,竖八刀
上句的“东”加“二”成“冻”,“西”加“三”成“洒”;下句的“横”加“七”不能成字,“竖”加“八”也不成字。不符合逻辑规律。


④对类相从
    对类,是古今对仗术语。对属,是对类的另一种说法。对类的“类”,不是单一性的“类”而是综合性的“类”。名动形副,词汇之类;双声叠韵,字音之类;偏旁部首,字形之类;一二三四,数字之类;东西南北,方位之类;青赤玄黄,颜色之类;风雪霜露,天文之类;鸟兽草木,动物之类;耳目手足,形体之类。“玻璃、笔划、五行、干支、同音异字、同字异音”等等,也属于一种分类。传统对仗理论认为,古人的类书《漂湘对类》《对类》,是“字类(词汇学的词类)”实属一种误解。《缥缃对类》的通用门【19】、巧对门【20】、连绵门【外】、叠字门【外】,并非“虚实死活”的分类,也不是语义学的类义词的分类。用词汇学的分类来说,并非“名动形副”的分类,而是一种综合或错综。例如,所谓“通用门”,欲想“通用”对仗,恐怕连半扇“门”、半截“道”也没有。
    古人的对仗理论,片言只语不系统,主要原因是古人缺少词汇分类的精细化。词汇系统,是对仗理论的枪支弹药;语法系统,是对仗理论战略战术。古人的双系统的残缺,注定了对仗理论的不完善。例如,古人只能解释“同门类可以相对”,但不能解释“不同门类也可以相对”。现在,我们可以轻松的解释为:不同门类的词语,只要词性相同就可对。反过来就是,只要词性相同,任何门类的词语都可对!
    对类的层次性,以“荷(燕)”为例。界层,词;门层,实词;纲层,名词;目层,具体名词;科层,植物(动物);属层,花草果木(鱼虫鸟兽);种层,菊(莺)。分类的层次越精细,对联的联度越高超。联度越高超,则联点越丰厚;联点越丰厚,则联味越浓厚。对类相从,也是修辞相关相联的主要部分。


⑤声律相合
    传统的节奏理论,究“奏”不究“节”,终究不得要领。同理,撇开语流节奏,谈平仄格律,即是舍本求末。清朝王渔洋等人,从根本上来讲,不知道真空声律理论体系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平仄格律的大法,只会就事论事,臆断臆想弄出所谓四个平仄标准格式。以五言律诗来讲,〇⊙——〇⊙〇,根据数学的排列组合,可以演绎八种平仄格式。这八个平仄格式,不但个具个性,而且共具共性。个性就是“一三五不论”,共性“二四六分明”。注重个性,忽视共性,是清人辩证哲学上的重大失误,在平仄格律理论的具体反应。于此同时,清人又别出心裁的弄出“平平仄平仄”和“仄仄仄仄仄”两种组合排列,与“二四六分明”背道而驰,这又违反了逻辑矛盾同一律。这无疑是是对大道至简的平仄格律的蹂躏与践踏。
    以下六种句子节奏格式,在《清联三百副》和《民国联三百副》分别占总句数的95.2%和96.2%。

基本句:〇⊙——〇⊙,〇⊙——〇⊙——〇⊙
龙头句:〇〇⊙——〇⊙,〇〇⊙——〇⊙——〇⊙
凤尾句:〇⊙——〇⊙⊙,〇⊙——〇⊙——〇⊙⊙

节奏的层次性,导致节点分为顿节点和句节点。基本句和龙头句的末字,既是一个句节点,又是一个顿节点。凤尾句的末字,只是一个句节点,不是一个顿节点。所谓俩俩交替,前【俩】所指两个顿节奏,后【俩】所指两个顿节点。句节点,不参与顿节点的交替。也就是说,一个四字律句,或添头或加尾、或加平或加仄,还是一个律句,只不过成了五字律句而已。反过来说,一个龙头律句,砍头之后还是律句,只不过成了一个四字律句。一个凤尾律句,剪尾之后还是律句,只不过成了一个四字律句。


⑥节奏相融
    “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乐记》说),节奏,就是停歇与语言在时间上的“断、续”,语音节奏的形成来源于时间的断断续续。语言节奏与语法结构,都是解析语言形式的,二者虽有关联,但终究不是一个概念。语法结构的切分结果,即是俗称“语意节奏”,简称“意节”。“豆在釜中泣”,语意节奏是“一三一”,语言节奏是“二三”。假令非得读为“一三一”,听觉就不认可你是在诵读诗句,而是认为你在解释诗句。“我爱天安门”,语意节奏是“一一三”,语言节奏是“二三”。语音节奏与语言节奏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以及语言习惯和生理需求。语言习惯和生理需求是“二字为主,三字为辅;遇到单独,不宜单读”。以五律诗的句子来说,一律读为“上二下三”两个句子,而不读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三个节奏。单音字在句首,与其后面的单音字或双音字连读,单音字在句尾,与其前面的单音字或双音字连读;单音字在句中或上挂或下连,由前后字间亲疏关系定夺。字顿(音步)节奏的最大容量是三,四字句就要划分为两个节奏。划分出来的节奏单位,不一定是一个完整意义。例如,“马里马虎”的一分为二,前二的“马里”,里,不是方位词,只是四字句中的一个衬字。“豆在釜中泣”的“豆在”,也不是一个主谓短语!“釜中泣”,也不是一个主谓词组。三字顿是两字词语的保护伞和避风港,其关键作用就是保障两字词语的意义不破裂。例如,“到中流击水”,读作三二节奏,不作二三节奏,就是保全“中流”的意义完整。七律诗句的节奏,是三个顿节奏,而不是四个节奏!沈约的“五言之中,分为两句,上二下三”,实际就是五言诗句的字顿节奏理论。语流节奏与语法结构的关系,语法结构的相同,必然是语流节奏的相同;语言节奏的相同,未必语法结构的相同。
    三字顿分为较难划分与较易划分两种:一是,较难划分的三字顿,一般是人名,如,“孙悟空”等。二是,较易划分的三字顿,一般是三字词或三字短语。较易划分的三字顿,又分为两种情况:
1、当三字顿〇—〇〇的前面,出现一个单音字◎时,较易组成两个两字顿的格局,即:“◎〇—〇〇”。反之,较易组成“〇〇——〇◎”。俗话“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法则”,这可以说是语言节奏理论的一条不成文的习惯与法则,这个习惯与法则,是节奏理论的灵丹和妙药;这个习惯与法则,是节奏理论的生命和灵魂;这个习惯与法则,它可以解决诸多难以预料的难点问题!如,
【例8】
上句:山=临青塞=断,◎⊙——〇⊙〇
下句:江=向白云=平。◎⊙——〇⊙〇
【例9】
上句:一点烽=传=散关信;〇⊙——〇◎——〇⊙〇
下句:两行雁=带=杜陵秋。〇⊙——〇◎——〇⊙〇

2、当三字顿〇—〇〇的后面,出现一个单音字◎时,则不能组成二二格式的节奏,只好听之任之,或〇——〇〇〇,或〇〇〇——〇。反之也然。如,

〇——〇〇◎,到上海=去。〇〇〇——◎(三一格式)
◎〇〇——〇,逛=北京城。◎——〇〇〇(一三格式)

    语意节奏,即是语法结构、或词组结构。语流节奏,不是依照语法结构来切分,也不是依照词组来切分。虽然语言节奏相关“语法结构”和“词组结构”,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划上等号。
    声律节奏,仄仄仄平平,只看五个声调,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句子,究竟是“仄仄——仄平平”节奏,还是“仄仄仄——平平”节奏!只有见到具体的文字,才可以划分其语流节奏。声律节奏与语流节奏的关系,是兔丝与豆棵的关系,是影子与形体的关系。没有豆棵和形体,就没有就没有兔丝和影子。平仄声律是语言节奏的伴奏,平仄声律的排列组合,是语言节奏的依附,其本身构不成节奏。平仄声调是冷血动物,文字符号是热情象征。文字出现之后,“仄仄仄平平”就有了分别。如,声调“仄仄——仄平平”,是文字“五百里——滇池”的鞋帽;声调“仄仄仄——平平”,是文字“莲动——下渔舟”的衣裤。
    由此可知,传统理论的“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都是本末倒置的错误说法。语流节奏,只有一种,这一种就是读音节奏,读音时间的断续,是构成语流节奏的根本和唯一。“平仄”主“高低”;“节奏”主“断续”,抑扬顿挫,各司其职。
    长长短短的“断(节)”与大大小小的“续(奏)”,构成了汉语语言五花八门的抑扬顿挫。传统理论,只钻研“奏”的大小,不探索“节”长短,不是节奏理论的理性的完整,实为节奏理论的感性的片面。

基本句:〇⊙——〇⊙,〇⊙——〇⊙——〇⊙
龙头句:〇〇⊙——〇⊙,〇〇⊙——〇⊙——〇⊙
凤尾句:〇⊙——〇⊙⊙,〇⊙——〇⊙——〇⊙⊙

以上六种句子节奏格式,在《清联三百副》和《民国联三百副》分别占总句数的95.2%和96.2%。


⑦修辞相关
    语修逻在对联中的分工:语法主管的是【相对不相对】,修辞主管的是【相联不相联】,逻辑主管的是【对立不对立】和【统一不统一】。词类、对类的选择,是修辞本职工作。修辞越好,联味越浓。修辞的失误,导致对联失联。异类,不及同类,同类不及同小类。双声、叠韵、偏旁、部首等,都是修辞的管辖范围或广阔天地。


⑧气势相承
所谓“气势相承”,就是上句与下句的气势较量,就是俗语“旗鼓相当,半斤八两”,杜绝轻重悬殊,讲究齐头并膀。


第三章《对仗八成法》闲话

【一】对联家族的两大分支
【1】从“语言形式”上来分类,可分为“普通”与“特殊”两类:
1、对联的普通对仗:“成分对仗”(或者,句内对仗)。
对联的普通对仗,就是成分对仗,也叫基本对仗,就是“单句”与“单句”的对仗。这种对仗,就是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也即“主谓宾”(或,主谓宾定状补)的对仗。譬如: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即是“主谓宾”的对仗,而不是“主谓宾定状补”的对仗。
2、对联的特殊对仗:“句式对仗”(或者,句外对仗),俗称“自对句”。对联的句式对仗,就是先上下各自对仗,然后再上下互相对仗。句式对仗下分三种情况(以横排版为例):

(1)即左右对,又上下对:
青藤走笔、玉瀑飞宣,描就华阳山水画
紫燕调声,黄莺协韵,吟出畲寨古今诗(网络联赛24擂冠军联)

(2)只左右对,不上下对:
青山横郭,白水绕城,孤屿大江双塔院;
初日芙蓉,晚风杨柳,一楼千古两诗人。(王十朋题江心寺联)

(3)左右对偶,上下对仗:
左抱青山寺,后负黄山人,喜嘉山山有侣;
志同衔石禽,身甘化石女,伤恨石石无言。(湖南孟姜女词联)


【2】从“思想内容”上来分类,可分为“分咏”与“合咏”两类:
1、分咏对联
分咏一个事物的对联,此种对联共有两个题目。如:

(1)孟姜女寺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2)黄鹤楼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2、合咏对联
合咏一事两个方面的,此种对联只有一个题目。如:
(1)
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
李清照故居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二】对联的关联,是对仗语言形式的关联

对联对联,属对类联。异属相隔,同类相关;异属相对,同类相联。
对联对联,因对而联。有对有联,无对无联。宽对松联,工对紧联。


【1】对联的对仗原理

对联的对仗原理,就是对立统一。对仗类书里的对类,存在一种类属关系。类属关系就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例如,颜色与各色的关系。“颜色”就是上位“类”概念,“红黄蓝绿”就是下位“属”概念。对联的对,就是属的相对,对联的联,就是类的关联。偏旁部首,字形之类;双声叠韵,字音之类;天文地理,名词之类;名动形副,实词之类。

【2】对联的对仗层次
字形、字音的对仗,无工宽之说,只有对上没对上的说法,是因其没有层次性。与其相反,词性或词类的对仗是有层次性的。以名词“柳”为例,词汇的层次性。如,对联对仗的“七级浮屠”:

词汇——实词——名词——具体名词——植物——木——柳

可知,从左向右,左是右的“类”,从右向左,右是左的“属”。从左向右,类属关系依次精细;从右向左,其类属关系逐渐粗疏。类属关系,波及着对仗的质量。具体说来就是,“柳对莺”不及“柳对花”工整,“柳对花”不及“柳对杨”工整。对仗的工宽,波及着关联的程度。由此可知:对联关联松紧,来源于对仗的工宽。工对者,关联紧密也;宽对者,关联松散也!古人的“虽不苦拘虚实,然不若亲切者为好”(佚名《习对发蒙格式》),就是这个道理。为了“亲切”,为了“紧密”,对联渴望工对!“数字、颜色、方位、天文、地理、形体、时令、动物、植物、人伦”,是对联对仗,对类关联的十大十全十美的金牌关联点!

【三】“诗钟”是对联的特宽

所谓诗钟“内容不相关”的说法,是对联理论的错误说法。
对联的评断标准就是:以类为纲,纲举目张。以类为纲的“类”,就是古人的对类的“类”。“纲”是目的上位(大)概念;“目”是纲的下位(小)概念。对联的“对”,出自于“小目”的相异,对联的“联”,来源于“大纲”的相同。通俗说来就是,同门类的词的对仗,就是相关,就是相联!“诗钟”上下句的相关与相联,跟普通对联一样的,都是“对类为大纲,纲上作文章”!诗钟与普通对联的不同点:主要是,分咏诗钟两个题目标注在句子之外,分咏对联的两个题目灌注在句子之中;其次是,分咏诗钟限制七字句子,并限制二二三节奏句式。分咏对联无此限。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即可以将“分咏诗钟”改为“分咏对联”,也可以将“分咏对联”改为“分咏诗钟”。如:

【1】
分咏诗钟《凉棚·申报》————张之洞 【诗钟】原句
阴阳舒卷长绳里
欧亚纵横乱纸中
【2】
分咏对联《凉棚·申报》————三羊 改句【诗钟变对联】
长架凉棚,阴阳舒卷长绳里
乱翻申报,欧亚纵横乱纸中
【3】
分咏对联《芦苇·竹笋》————解缙 【对联】原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
分咏诗钟《芦苇·竹笋》————三羊 改句【对联变诗钟】
头重脚轻根底浅
嘴尖皮厚腹中空


【四】“无情对”是对联的骄子

    所谓无情对“内容不相关”的说法,也是对联理论的错误说法。无情对与普通对联一样,也是“类上谈对、对上说联”,仗“类”成“对”,离“类”不“联”。例如:

庭   前   花   始   放;
阁   下   李   先   生。

依次为“名词、方位、名词、副词、动词”,从词汇学来说,词类的“类”是完全相同。从对仗的类书来说,前三个词分别为:【宫室】之类、【方位】之类、【植物】之类。假令将“李”换成“柳、叶”,其所谓“无情”味道基本不变。假令换成“王、孙”或“牛、马”,虽然句子可通,则无情味道大跌,究其原因,就是“柳、叶”两字与“花”字同“类”。将另一著名无情对“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中的“石先生”代替“李先生”也是:离“类”不联。
    再如无情对“气象”对“吹牛”,“气象”原本偏正结构,无情手将其改为动宾结构。改后的“气象”与“吹牛”同为动宾结构。“象”与“牛”,同为动物类。即对立又统一,符合对仗原理,的是相关相联!又如,无情对“孙行者”对“祖冲之”,也是“门”对“类”联的。假令,“孙行者”对“一休哥”,定当斩立决!
    无情手法两大绝招:一为将词语改换门庭,一为将结构重新组合。至于“无情对的内容不但不相关,而且越远越好”的说法,当是对仗理论的远离远了!


【五】“内容相关论”的三节棍
    “时间隔”、“空间隔”、“意境隔”,是对联过堂的三节棍。
【1】将如,合咏:中国春。或上句东海,下句西藏;或上句江南,下句塞北;或上句东南,下句西北;或上句东北,下句西南。如此文章,本属常规。“内容相关论”者不让,评断理由“空间隔”!这是第一棍。
【2】假如,合咏:三春柳。或上句黎明,下句黄昏;或上句白天,下句黑夜;或上句头晌,下句过午;或上句日中,下句夜间。如此文章,也属常规。“内容相关论”者不让,评断理由“空间隔”!这是第二棍。
【3】再如,合咏:三春柳。或上句风吹,下句雨洗;或上句晴天,下句阴雨;或上句唱歌,下句跳舞;或上句风欢,下句雨悲。如此文章,还属常规。“内容相关论”者不让,评断理由“空间隔”!这是第三棍。
    君不见:陆游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句,一句犯三病。上句是冬,下句是秋;上句是东南,下句是西北;上句是楼船,下句是铁马。“时间隔”、“空间隔”、“意境隔”,三罪并罚,如何处置?
君不知:两水并流,中间缺少“分水岭”,两水并合成汇一流;双山对峙,中间缺少“隔离带”,双山对头拜一座。“内容相关论”的粉丝尾随者,不明白这“分与隔”是杜绝合掌的防火墙;不清楚这“分与隔”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
    不管是分咏对联的两个事情,还是合咏对联的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也不管是所谓的无情对,还是所谓的诗钟。对仗的上句与下句,都要具备“独立的时间”、“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意境”!如,对联【1】“花间鸟叫,水里鱼游”,欲捣鼓“空间的不隔”,不是鱼干,就是鸟淹。【2】“夜间云追月,天上凤朝阳”,想鼓捣“时间的不隔”,金乌不让,玉兔不饶。【3】刘勰名言,反对为优。假令没有“独立的意境”,如何有“悲喜交加,日夜双清,穷富两般,泾渭分明”之异同?!
    再看,“内容相关论”的好事者,作为反面教材杜撰的内容不相关的典型对联:
【1】
坚持重教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爱联人试问:悬于山东省教育厅的大门口上,何理不相关?!
【2】
动物园中观动物;
图书馆里看图书。
爱联人试问:挂在淄博市动物园里的图书馆,何理不相联?!


【六】王力的对仗理论无出其右
    古人对字的定义欠缺,分类不明,界限模糊。“半实”和“半虚”的说法,极不科学,因为“半实”的另一半,就是“半虚”,同理,“半虚”的另一半也是“半实”。“死字里面有虚实,虚字里面有死活”,更是一团浆糊。
    王力去粗取精继承发展了古人的对仗理论,劳苦功高,功不可没。王力没有联理专著,其对仗理论散见于他的《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诗词格律》、《诗词格律概要》。它高度概括、科学总结,删繁就简,标新立异,细化对类11类28门。尤其是他主编的《古代汉语》说法,至今无人能过。将古人的“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理论化、具体化。大道至简的总结为“凡是作*语的,看做*词性”,简单明了,方便操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3-10 19:49:58 | 只看该作者
版主辛苦!收藏慢慢品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3-11 12:47:09 | 只看该作者
不客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4-4-19 14:30 , Processed in 0.0337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