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华大文学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07|回复: 14

一件衣服的神奇魅力 ——谈唐诗宋词穿一件“衣服”上千年何以有经久不衰的辉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7 12: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4-3-15 07:22 编辑

一件衣服的神奇魅力
    ——谈唐诗宋词穿一件“衣服”上千年何以有经久不衰的辉煌



       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高峰。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一文中说:“做律诗无论你的题材是什么,意境是什么,你非得把它挤进这一种规定的格式里去不可,仿佛不拘是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非得穿一种样式的衣服不可。”
       如此说来唐诗宋词穿一件衣服经历了上千年时间,却有经久不衰,令新诗难以企及的辉煌何也?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首先,这不能不归功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

       我们的汉语一字一音(形、义、音一体),且具四声,又以单字为单位,词汇浩繁,、同音字丰富,调动方便,易形象的表情达意,,易形成音律、韵律。这是我们的语言有别于其它民族语言的特点。每个民族都依据本民族的语言构建诗歌,我们这个民族也不例外,这一点就决定了诗歌的民族性及其表现形式。由于我们的语言得天独厚,这使我们当之无愧唯一能成为诗国的根本原因。当然,也是唐诗宋词辉煌之根本。

       其二、唐诗宋词找到了与之相适应的完美表现形式

       大家知道,我们的近体诗,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萌芽,我们的先人历经300余年,到唐初基本解决了格律建设问题。格律不是人为的规定,而是自然的律动,是发现的,不是发明的。魏·曹植最先不自觉的用于文学,如:“孤魂翔故宇,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激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等句平仄协调,与唐律基本暗合。自从齐梁诗人沈约提出“四声八病”以来,古诗就迅速向格律诗方面发展。在这方面南北朝成就最大者当推庾信,范文澜先生说:“庾信上集六朝精华,下起唐人风气。”(《中国通史简编》)。到了唐初在宋之问、沈佺期手里把近体诗建立起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把近体诗推向了那个时代的高峰,达到了“律切精深”的程度。

      其三、语言建设是唐诗宋词取得辉煌成果的重要原因

      唐诗宋词蔚为壮观是在唐初以后。此后,在继续完善格律方面的同时,诗人们把主要兴趣放在了为格律诗寻求新的诗歌语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艺术。他们那种“锻句”、“炼字”的功夫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是他们使诗的语言“精起来”,“美起来”,“活起来”。当我们一看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诗句,这样的诗我们就会深深地沉醉在这种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之中。
     大家都知道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贾岛有这样一首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住在京城。一天他在驴背上反复吟咏:“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中用“推”字,还是用“敲”字定不下来,伸出手来做推敲的姿势,看到他这样的人都很惊讶。他却不知不觉地走到大官韩愈仪仗队中,还在不停地作着手势。被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据实禀告。韩愈停下马思考了一会儿,对贾岛说:字好。
      我认为之所以用“敲”字好,是因为“敲”字不仅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使夜晚显得更加空旷、宁静,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意境。
      杜甫说:“老来渐觉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他们“锻句”、“炼字”经验结晶之谈。

        其四、现代汉语中依然有古体诗驰骋的广阔空间

       古今中外,任何诗的构建都必须依据其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来进行,尽管今天,汉语语言基础、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代汉语依然是一字一音,且据四声,尽管增加了三字音步、四字音步,却依然保留着古时一字音步、二字音步,且拥有大量文言词语这必然为现代古体诗的创作提供宽阔的驰骋空间。更何况,现代古体诗的创作又能从古诗词(其中包括乐府、歌行、民歌民谣)中吮吸丰富的营养,必然保留着繁荣的态势。
       新诗尚处于初始建设阶段。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在新诗普遍受到冷落,各种诗刊难乎为继的情势下,《中华诗词》却独步诗坛,期刊发行量一增再增,诗词协会在全国雨后春笋般出现,许多写新诗的人转向写旧诗,出现诗词百万大军壮观景象。几乎所有的家庭都自觉教孩子背唐诗,学宋词就是明证。

       其五、“体缘律立”,“共律体”的形式一经形成就有其相对独立性、持久性

      闻一多先生说:“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但是新诗的格式是相体裁衣。例如《采莲曲》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昭君出塞》,《铁道行》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最后的坚决》,《三月十八日》的格式决不能用来写《寻找》。”
       ——我理解先生这段话应该是指“自律体”说的,而不是指“共律体”。诗歌体式的形成都是从“自律体”到“共律体”,从“一诗一律”,到“多诗一律”。这种“共律体”一经形成就有其相对独立性、持久性。不是吗?请看,演戏时,我们不会由于戏目不同而更换舞台;做饭时,不会因为米不同而更换锅;喝白酒时不会因为酒不同而更换杯子······这是因为它们都是“戏”,都是“米”,都是“酒”,“戏”、“米”、“酒”各有其共同的属性,因而,会各有其共同的载体(形式)。诗亦然。
        当然,这种“共律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活的改变,社会的发展,在原“共律体”基础上通过新的“自律体”的不断创造,探索,形成新的“共律体”,更充分的表现现实生活。过去,用木板搭起舞台就唱戏,用这样的舞台去表现现代人的生活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动用现代声光等新的科技手段才行,这就叫“与时俱进”。正因如此,我们才提出在古典格律诗基础上构建“现代白话格律体”这一理论命题。

      六、这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的“衣服”

       唐诗宋词这件“衣服”,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的魔衣。唐诗分近体诗、古风。古风体式千变万化且不说,近体诗也是变化多端的。请看:

近体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

【五绝】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五律】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七绝】

(一)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韵七绝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

(一)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韵二式表]

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这里指的是近体诗正格体式,其变格、折腰体······还未算在内。

   至于宋词,据陈廷敬、王奕清等编选的《词谱》就有862调,2306体。

         七、历史传承告诉我们:新旧体式兼有包容性

        翻开文学史就很清楚,新的诗体出现以后,既以新体式为主,同时又保留以前的诗歌体式。楚辞体的出现并不排斥诗经体;七言体出现以后,并不排斥五言体;近体诗出现后并不排斥古诗体;词出现后并不排斥近体诗。现代新诗体出现后当然也不应排斥唐诗宋词体。穿衣戴帽个好一套,现代人穿唐装不是也很好吗?
      为此,我在《中国新诗几种体式构想》一文中谈到旧体式时提出旧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改制旧瓶装新酒的构想。

       八、民族传统,民族习尚,民族审美心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诗必有韵”这是中国诗歌的民族传统之一,是几千年中国诗歌文化沉积的结果。语言精练,音调和谐,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易记,易诵,这是几千年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唐诗宋词在这方面堪称之为典范。不能承先就不能启后,不能继往就不行开来。离开中国诗的优良传统,诗歌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民众就会不买你的帐,就会举步维艰。这种民族传统,民族习尚,民族审美心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我曾经说过:“只要汉语存在(单音词存在,四声‘平仄律’存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式就不会消亡,一万年以后也不会消亡。”《构建现代汉语诗歌声律问题观点系列》
       诚如诗人毛泽东所言:“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见《毛泽东轶事》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2014年3月6日于北京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子戈神鹰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7 20: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4-3-7 20:08 编辑

你有什么确凿的史料来证明:唐朝是平仄二分法,不是平上去入地分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20: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4-3-7 20:06
你有什么确凿的史料来证明:唐朝是平仄二分法,不是平上去入地分法?!

你想求教,我可以告诉你;你想质问,你自己学习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0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鸿硕a 发表于 2014-3-7 20:21
你想求教,我可以告诉你;你想质问,你自己学习好了。

求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1: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4-3-8 11:53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4-3-8 01:24
求教!

三羊诗友:“君子和而不同”,你我观点每每不和,这不影响你我之间的友谊,过去我曾经劝你探讨问题要注意思想方法。
       今天,我还想先跟你说:唐朝那个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唐朝诗人他们的心胸很开朗,很大气,决不钻牛角尖,所以,成就了唐诗的辉煌。
      在我的这篇拙作中丝毫没涉及你提出的问题,在我的行文中提出的“28式”我并没有说是唐人总结出来的。
我正忙着整理作品,余言后告。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3: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的“衣服”

       唐诗宋词这件“衣服”,是一件具有神奇魅力的魔衣。唐诗分近体诗、古风。古风体式千变万化且不说,近体诗也是变化多端的。请看:

近体诗二十八式格律表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3:3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4-3-8 13:42 编辑
鸿硕a 发表于 2014-3-8 11:43
三羊诗友:“君子和而不同”,你我观点每每不和,这不影响你我之间的友谊,过去我曾经劝你探讨问题要注意思想方法。
       今天,我还想先跟你说:唐朝那个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唐朝诗人他们的心胸很开朗,很大气,决不钻牛角尖,所以,成就了唐诗的辉煌。
      在我的这篇拙作中丝毫没涉及你提出的问题,在我的行文中提出的“28式”我并没有说是唐人总结出来的。
我正忙着整理作品,余言后告。祝好!
28式,不管是谁总结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来支持它!
所以,28是就是臆想臆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8 13: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鸿硕a 于 2014-3-8 17:40 编辑

近体诗正格体式,其变格、折腰体······还未算在内。

折腰体,岂能是律诗?
探讨欲达共识必须界定统一标准
——就折腰体相关问题致风无痕、风雨狂客二位诗友

风无痕、风雨狂客二位诗友:紧握!
风无痕认为上述所讨论折腰体是律绝,风雨狂客认为是古绝。准确地说是拗体律绝,入律古绝。
我觉得你们说的都对。界定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这不是你们的问题。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阐述失黏失对一节中说:“首先我们须知,{对}和{黏}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黏}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黏的例子。……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黏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因此,有些诗论家并不叫做{失黏}{失对},只认为{拗对}{拗黏}。”(第114页)并且还说:“{黏}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黏规律渐严。但是,失黏不像失对那样容易觉察到,所以仍不免偶然违犯。”(第119页)
所以,《唐诗三百首》214首(平韵)近体诗中就有8首是失黏的折腰体。蘅塘退士、王力都把折腰体视为律诗、律绝(见拙作《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
尽管如此,王力先生也承认“中唐以后,黏规律渐严。”为什么渐严?那就是乐感不如正统格律诗强,正如风雨狂客所说,没有正统格律诗那种声音回环的效果。所以,清人对唐人提出批评,从作品也可看出清诗格律比唐诗严。不仅平韵折腰体有争论,仄韵的律诗和绝句争论更激烈。就拿《江雪》来说,王力、蘅塘退士定为拗体律绝,有些人却定为入律的古绝,如《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声韵学析》等,有的人主张把押仄韵的诗都定为古风。
正如王力先生所说:“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线相当分明,只有仄韵律绝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汉语诗律学》第51页)。
可见体式的界定不是绝对的。
界定标准十分重要,否则,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莫衷一是。不过,界定统一标准并非易事。
不当处请指正。祝好!

鸿硕    
2010年12月10日  






再谈探讨欲达共识必须界定统一标准

诸位诗友:
就风无痕诗友《折腰体律绝浅论》一文,我看了你们的往来帖,对于诗友们渊博的学识和探索求是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欣慰。
现就拙作《探讨欲达共识必须界定统一标准》相关问题再进一步强调三点意见。

一、折腰体归属问题

探讨折腰体体式欲达共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探讨一万年也不会达到共识。
1.今人界定近体诗格律标准
正统格律诗标准。即:“顿间交替、句间对立、联间黏连”三位一体。
从正统近体诗标准来看,折腰体是入律的古风。
之所以是入律的古风,是因为折腰体用的都是律句,但是,由于它失黏反对,正如风雨狂客诗友所说,没有正统格律诗那种声音回环的效果,所以,清人对唐人提出批评,从作品也可看出清诗格律比唐诗严。尽管王力先生认定折腰体是律诗,但也承认“中唐以后,黏规律渐严。”为什么渐严?那就是乐感不如正统格律诗强。可见,就总的趋势来讲,自中唐以后,近体诗格律日趋严谨。
2.唐人界定近体诗格律标准
王力先生说:“[黏]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中唐以前“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汉语诗律学》第119页)
从这一点出发,唐人把折腰体视为拗体格律诗。
它是格律诗形成过程中沿革的产物。正如风无痕诗友所说,它是变格,自成一体。
唐人一直把折腰体当做近体诗看待。倘若我们说不是近体诗,不仅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不能接受,就是“律切精深”的杜甫也会摇头。
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谁也追求不到绝对的完美,有时瑕疵反倒是个宝,我曾说过“维纳斯的膀子谁也安不上,安上就不美了。”(《诗行建设之我见》)诗歌也是这样,绝对完美的格律是不存在的,你说正统格律诗格律完美,我看也未必,一三五不论完美吗?(有时必须得论),尽管一三五不是节奏点,但“不论”也不完美;变格、拗救毕竟也是打了补丁。既然上述可以,为什么失黏反对就不可以,就律绝来说,第三句句式抝了,第四句句式是不是也补救了?不妨举首诗说一下。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 —||— —   ||— — —|—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 —| | | — |  ||— — —|—
上述一诗正统平仄格律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见,由于第三句失黏,第四句句式随之有所改变,不再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是仄仄平平(平)仄平。恐怕也是一种补救吧?
如果说失黏对乐感有影响,那么,一三五不论,变格、拗救不是对乐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吗?
至于谈到乐感的强弱,那也是相对的。
我主张“诗必有韵,无韵不是诗。”(《中国韵律诗歌旗帜卷•后记》、《如何构建现代汉语诗歌的音律和韵律》)当然,有韵也不一定是诗。诗主情,诗主音乐性、诗主意境,诗主语言精练,诗主容量、张力,诗主立意新、构思巧……这些要素综合考虑才能决定是否是诗以及这首诗的品位。由此可见,音乐性是诗的要素,但不是惟一要素。
律绝是截取律诗的一半,一般截取律诗上四句、下四句或中间四句。如截取一二五六或三四七八就不黏,如截取二三四五或四五六七就不对。所以,近体诗虽然要求黏对,偶有不黏不对也是可以的,失黏居多。
想必唐人出自上述思想,才未把黏、对“看作必须遵守的规律。”“顿间交替、句间对立、联间黏连”三位一体。恐怕不是唐人提出的近体诗的规范。
可能有的诗友要问,你说“探讨折腰体体式欲达共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你提出了两个标准,到底用哪一个?
我说,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不能简单从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总体上看要用“今人的界定标准。”就局部而言,研究、鉴赏唐诗要用“唐人界定标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王力先生、蘅塘退士等人之所以把折腰体认定是近体诗恐怕也出自上述考虑。
我也曾说过,“只要汉语存在(单音词存在,四声“平仄律”存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体式就不会消亡,万年以后也不会消亡。”(《关于构建现代汉语诗歌声律问题指导思想》)百年以后,近体诗要有新的界定标准,同理,那时我们的后人鉴赏我们今天的近体诗我认为应以我们今天的界定标准为宜。

二、正统格律体、折腰体孰轻、孰重问题

正统格律体、折腰体孰轻、孰重这不好说,总的来说,用正统格律体多些,这不等于折腰体无足轻重。用正统格律体,还是用折腰体应视情况而定,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哪种体式更适合表现内容,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就用哪种,万万不能以音害意。
正统格律诗虽然乐感强,但相对束缚思想也强。折腰体乐感不如正统格律诗强,但只要用起来顺手,宜于表现内容,未使不可。唐人不是用折腰体写出了《登金陵凤凰台》、《咏怀古迹五首》(二)、《滁州西涧》、《渭城曲》、《春晓》(仄韵)、《江雪》(仄韵)等脍炙人口,千古传唱的诗篇吗?
进水说:“哪种体式都有好诗。”体式的归属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选取合适的体式写出好诗才好。
正如近体诗并不排斥古风一样,正统格律体也不应排斥折腰体。折腰体归入近体诗,还是归入古风诗都无所谓。
“律切精深”的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音步整齐系统最高成就的伟大代表;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音步不整齐系统最高成就的伟大代表。
不仅李白写过折腰体,杜甫也写过折腰体,可见厚此薄彼是不对的。
汪洋恣肆的情怀,排笔句式更适于用“风体”去表达。
有一点提请注意:“拗而能救不为病”。“律切精深”的杜甫在100多首绝句中大量的绝句可称“变体”或“别调”,不是给我们启示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今天的语言基础和格律条件与古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现代语言写诗,格律不可能像古代那么严格,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正统形式,更不能拘泥于正格形式,掌握变格、拗救十分必要。我写的近体诗绝大部分采用变格、拗救的形式,原因也就在这里。我们在构建“现代格律体”过程中,研究它的变通尤为重要。唐代先人他们的思想是很开放的,很值得我们学习。切记:“诗必有法,诗无定法”。

三、题外的话

我所说的题外话是探讨问题的态度问题,其实也是题中之义。
标新立异好啊,但不能夜郎自大,目空一切。首先要注意在探讨问题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前人研究成果,若要否定,必须举一反三,仔细推敲,拿出充分证据加以论证才行。
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他们苦苦求索的结果,甘苦寸心知,理应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其实,我们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当代人的成果取得的,纵使取得了成绩,也不应完全归于自己。
就拿王力先生来说,所著《汉语诗律学》一书,“此书为诗律学领域的奠基著作,并且其深度和广度,至今仍无出其右者。”(《诗词格律概要》后记167页)王力先生的著作已经形成了诗律学方面的理论体系,纵使个别处需要探讨、商磋,也不应该如有的诗友所说:王力的格律理论不成立。从而否定它的奠基石地位和他的领军作用。
其次,在探讨问题过程中诗友间要抱着坦诚商量,与人为善的态度,以理、礼服人,说话不应尖刻,更不能嘲讽、挖苦。说实在的人都有自尊心,就是你的意见正确,居高临下,态度不好,引起别人反感,人家也不愿意买你的账。再说,在探讨诗的过程中就是你的意见正确也要诗界同仁普遍认可才行。想想看,没有别人错的启发,不见得有你对的成果。“对”也不是绝对的,任何人的思想都有他的局限性,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没有穷尽。
成大事者必须虚怀若谷,海容百川,以礼待人才行啊!我们的老祖宗不是讲“温柔敦厚”吗?我们就是要温柔敦厚才好。
另外,在探讨问题中,我意不要用“我想”、“我认为”、“我觉得”一类带有主观色彩的话,这没有说服力,拿出客观论据才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高兴地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诗界无论从理论研究方面,还是诗歌创作方面都要涌现一批新秀,去实现我们的诗歌理想,我衷心期待着!
不当处,请指正。

鸿硕      
2010年12月20日于长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7: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4-3-8 13:36
28式,不管是谁总结的,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理论体系来支持它!
所以,28是就是臆想臆造的!

本想从印度“声明论”传到中国说起,你这么说我就不准备多说了。不过,我告诉你:这28式不管是谁总结的都没错,会写古诗的人一看便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7: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着实很忙,正在整理作品,不再复言,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华大文学网

GMT+8, 2024-4-18 09:47 , Processed in 0.03868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